翻译趣事

翻译趣事


由于各个国家之间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对同一语言句子的理解也会不一样,有时还会闹出大相径庭的笑话。相互之间的语言翻译的准确性是当下翻译工作者要面对的问题。下面摘录几个翻译趣事,对语言翻译的准确性做更深的阐述。

民国初年,有位在《上海西报》工作的外国记者因为来华多年,有“中国通”美称,但尽管这位先生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在遇到一些中国成语或引经据典的词汇时,也会“如坠五里雾”中。他翻译“胡适先生,驰骋文坛”这句话,竟成了“胡适先生经常在写字桌上跑马”。出洋相的当然不止这位记者一人。一位洋翻译将“一诺千斤”译成“只要一答应,就要付美金一千元”。还有位洋翻译见到“连中三元”这个成语,竟然译成“三块大洋连在当中”。真叫人笑掉大牙。

至于中国古典诗词就更难译了。美国著名汉学家弗兰克脱曾翻译杜甫的《春望》,其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译成英语后,变成:时世的艰难使花也流泪,离别使鸟也感到悲痛。另一位汉学家翻译杜诗《月夜忆舍弟》,将“月是故乡明”译成“除了家乡的月亮还光亮之外,其他一片漆黑”。简直不知所云。美国作家珀尔·布克(赛珍珠),曾在中国生活近20年,并因创作出版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的文学作品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风尚的了解不可谓不深。但在将中国古典名著《水浒》翻成英文时,仍出了不少差错。如第三十二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武行者心中要吃,哪里听他分说,一片声喝道:‘放屁!放屁!’“放屁”在这里原是胡说、荒唐之意,而赛女士却按字面直译,成了“把屁放出来”,看了令人哭笑不得。

时至90年代,又出现了一个类似“牛奶路”的误译。1995年11月23日美国纽约《世界日报》报道,杨振宁博士因发明“杨氏磨坊理论”等获全美奖金最高的鲍尔奖。不久,上海《文汇报》也报道了这一消息。不少科学家对此感到不解,杨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理论物理学家,怎么会去研究什么“磨坊理论”?原来,那篇报道的作者将美国科学家R.L.米尔斯之姓Mills,误为mills,而错译成“磨坊”。于是乎,“杨——米尔斯理论”阴差阳错地被译成了“杨氏磨坊理论”!

中国是一个文学大国,有许多古典名著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由于翻译者的理解和东西方人的思想观念、文化结构的差异,造成了译作与原作题目之间有趣的差异。我国古典小说《西厢记》,译成法文,变为《热恋的少女,中国13世纪的爱情故事》。《聊斋志异》的意大利文版译成《老虎作客》。著名的《西游记》,英文版题目为《猴》。《水浒》的译名更是五花八门,德文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文译名为《中国的勇士们》,英文本译名为《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还有另一英文译名为《在沼泽地》。《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德国的翻译家莫朗译为《蒙辱的东方女性》,而英文的译名是《名妓》,显示了浓厚的欧美小说风格。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小说《庄子休妻鼓盆成大道》,有位翻译者竟将它译成《不忠的䤽夫》,表达的意思与原题目大相径庭。

1954年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日趋强大,日本最高当局深知大势去,必败无疑。7月26日波茨坦公告发表,日军最高统帅机构闻讯后喜出望外,因为盟方提出的投降条件比他们原先想象的要宽大得多。当晚8时,东乡外相说服军方,决定把《公告》分发各报刊登载。7月28日,内阁首相铃木接见新闻界人士说,日方对波茨坦公告采取“默杀”政策。他的原意是日本政府决定对公告暂不加评论,并暗示某项重大事件即将发生。然而,同盟通讯社译员在翻译铃木讲话时,把“默杀”词译成“不予理采”。消息播出后,美方认为日本拒绝公告的要求。8月6日,美军在广岛投下了原子弹。尽管这一灾难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但错译一词无疑对酿成恶果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