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术研究与学术翻译相互增益

让学术研究与学术翻译相互增益


近年来中外学术成果交流的需求,催生了一大批世界学术名著的大量译介,这项工程也吸引了众多从业者。甚至有业内人士揶揄,“只要学过外语就可以从事学术翻译,即使不懂外语的人都可以通过机器翻译辅助完成。”另一方面,因为一些科研机构不认可学术翻译作为科研成果,致使一些专业学术工作者不愿涉足学术翻译。

纵观当前繁荣的学术翻译成果,也是良莠不齐。既有堪称经典的译本足以传承、涵养几代学人,亦有因翻译质量低劣而遭学界诟病、抵制的译本。这里所说的学术著作的翻译,内容上应该主要是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著作的翻译,形式上包括将外国文字著述的学术著作翻译成汉语,将汉语著述的学术著作翻译成外国文字两种类型。学术翻译除了一般翻译必须具备的外语和汉语的知识能力与表达水平,大体还有这样几点特殊性:

其一,它是研究性的翻译。必须对所译论著的思想有准确理解。可以说,学术翻译是由理解-表达构成的。译著对原著理解-表达的准确性,一定是建立在对原著文本精读和研究基础上的。因此,学术著作的翻译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性的翻译。若是仅仅着眼于一般的语言结构与意义,或简单追求语义对应,或一味讲究行文流畅,这样的译作不是晦涩难读、味同嚼蜡,便是错漏百出、丢失原意。

其二,它在概念术语选择上的困难和问题更多。西方哲学家在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时,往往在使用通常术语形式的同时又赋予它们以特殊的含义,这些术语因而具有多义性和进行多种解释的可能;有许多术语还以不同的或自己生造的词语形式来表达。要从原著所使用词语的众多含义以及生造的术语中选择相应合的含义,用恰当的中译术语将它们准确地表达出来,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

其三、它需要经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才可能恰当表达。学术著作有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与术语表达,有些术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又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与意义蕴含,中译术语的使用和选择也必须同样注意语境的不同,有时还必须考察该作者在其它著作中的使用。

前面提到,学术著作的翻译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性的翻译。研究性翻译需要文化和学科背景知识的支撑。这种支撑首先表现在对译本的选择上,译本的选择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判断其本身在该领域的学术价值与份量;意识到它对国内相应领域学术研究的可能影响;同时表现在翻译的过程中:高质量的译著必须以对原著思想的透彻理解为前提,以及在此前提下恰当选择中文术语和语言表达。可以说,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是难以做好学术翻译的,没有专业知识支撑的译作,不可能成为好的学术译著,更遑论译作的高质量了。

要改变学术翻译与研究关系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术翻译的质量,促进学术翻译的发展,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规则制定者们需要真正认识学术翻译同样是一种研究性工作,改变或弥补目前普遍存在的学术成果评价中忽视或排除学术译著的现象;学术翻译界要在讨论某些名著和术语翻译问题的基础上,重视和开展学术翻译理论的研究;要在相关学科和专业教育重视学术翻译人才的培养,注重在翻译实践中培养学术翻译人才;建议学术翻译的重要出版机构如商务印书馆,设立全国性高品位的学术翻译奖,并举办相应活动;当然,关健还是学者自身对学术翻译与研究这一关系有恰当自觉意识。